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星亿注册农产品企业
公司地址:江西省宜春市星亿农产品公司
电话:15368212521
传真:400-821-6246
邮箱:7535077@163.com
集团网址:http://www.jdlhjd.com/
经营范围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年度独家盘点——铆足干劲建设农业强国!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5-10-18 09:44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三农”发展态势良好,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年关将近,又到了《北方农资》传媒一年一度的年末盘点时间了,希望能为农资人带来对2023年的思考和对2024年的启示。

  2023年2月13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图纸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我国是农业古国、农民大国,农业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更关乎其成败。党的二十大重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年3月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旨在加快推广应用步伐,促进大面积生产单产水平提升。该目录从当前农业生产紧迫需求出发,聚焦“米袋子”(水稻、小麦、玉米)、“油瓶子”(大豆、油菜、花生)、“菜篮子”(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及重要战略农产品(棉花),按照品种推广应用规律,将推广品种划分为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和特专型等四种类型,推出较为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严格品种审定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加快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2022年国家级品种审定数量由快速增长开始转向平稳回落,水稻品种审定通过率26%,下降了15个百分点,玉米品种审定通过率23%,下降了38个百分点。同时,依托开展品种展示评价、遴选推介优良品种,自2023年起定期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帮助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强化品种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部署了强化粮食安全数字化保障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

  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培育,可以促进数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023年6月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抓好大豆、玉米等重要粮油作物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大面积提高单产,不断提升粮油作物生产能力。

  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旨在发挥科技对提升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的支撑作用,加快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当前生产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开展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引导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进村入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3年6月15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对促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应用加速,成效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菜肉蛋奶等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然而设施农业走向现代化,仍存在一些不足,《规划》的落实,基础设施现代化进一步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助力夯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指导各地统筹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工作。

  《规范(试行)》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政策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等国家标准充分衔接、延伸配套,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青藏等七大建设区域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气候条件、行政区划、地形地貌、降水情况、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及水源保障条件等因素,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细分为13个建设类型区,突出旱涝兼防、分类施策,着力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努力破解“卡脖旱”,确保浇上“救命水”。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实施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设立全国生态日,对于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成为新的契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打造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生态日”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按中央决策部署,我国将推动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与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订责任书。7月11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所在。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推动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今年初,中央已经印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办法,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考核结果运用等作出了全面规定,考核工作整体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围绕粮食安全,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对违法占用耕地冻结补充耕地指标,推动耕地总量不减少。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持续开展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公开查处重大违法典型案例,2023年上半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4%、面积同比下降80.5%。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如何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所在。

  2023年11月7日,第五届(2023)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论坛上发布的《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75.39万人,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良好、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2023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228,较2022年上升2.99%。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领先,西部地区居中。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河南、上海市。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从事传统的种养业,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2023年11月1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积极盘活存量等系列举措,切实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用地的能力,提高基层用地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这是我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针对基层反映乡村用地方面的政策文件繁多、条文分散,实践中存在政策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自然资源部编制了《指南》,在系统梳理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的基础上指导地方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切实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实现两连增。油料面积迈上2亿亩台阶,产量超3700万吨,连续5年增加。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县大豆玉米亩产分别提高19.9公斤、72.6公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3%,带动全国粮食亩产提高2.9公斤。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据悉,今年以来,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和全国整体增速。

  2023年12月20日, 万和城手机app下载,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聚焦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审慎稳妥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农村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扎实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稳步提升。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2月29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旨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共11章74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

  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质量安全。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于坚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